北京能源消費結構轉型提速
3月18日,北京最后一座大型燃煤電廠——華能北京熱電廠燃煤機組停機備用,正式拉開了北京電廠無煤化的大幕,北京也由此成為全國首個實現(xiàn)清潔能源發(fā)電的城市。截至目前,北京這座最后的燃煤熱電廠已實現(xiàn)供電820.39億度,為北京電力、熱網穩(wěn)定運行提供了重要支撐。據悉,目前華能三期燃氣機組正在建設中,計劃今年三季度投產使用,代替燃煤機組完成冬季取暖保障等使命。在北京這樣一座世界級的超大型城市中,一場能源消費結構改革正在加速推進。
從一個以用煤為主的城市到天然氣消費全面推行,北京的能源結構調整之路已經走了幾十年。以供熱為例,1990年北京亞運會召開前,北京供熱用能主要以煤為主,該類能源占全市供熱能源消費的比例達到了80%左右,居民用氣大多使用的是煤制氣、液化石油氣等。1990年可以稱為是北京引入天然氣使用的起點,最早主要供應給首都機場日常炊事等用途。
此后,西氣東輸一期工程為北京帶來了真正的能源供給結構轉變,供氣量大幅增加,從此前的年均幾千萬立方米一舉增加到了20億-30億立方米。其實早在1998年、1999年左右,業(yè)界就有觀點認為以天然氣替代燃煤鍋爐的做法不夠經濟,因為燃氣鍋爐只有冬天才能使用,造成全年大部分時間供氣管道的浪費,因此開始有人提議將冷熱電聯(lián)產。最終,北京于2000年規(guī)劃、2002年在亦莊建成了首座燃氣電廠,利用華北油田的供氣,實現(xiàn)高溫能源發(fā)電、低溫能源供熱,把原本只有50%的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到了供暖季最高的80%。從那時起,北京加速拓展使用天然氣發(fā)電供熱比例的思路愈發(fā)清晰了起來。而自2008年西氣東輸二期工程開建后,北京的天然氣供應量進一步擴大,能源結構調整步速進一步加快。在北京能源結構變化調整過程中也有過“陣痛”的經歷,比如在天然氣使用量逐步增加的過程中,天然氣價格在已經明顯高于煤炭的基礎上還在不斷漲價,而且供氣可靠性也時常存在隱患,供氣企業(yè)的地下儲氣庫投資難以落實,導致冬夏用氣量波動過大,最高波谷差高達10多倍。此外,還有專家透露,當年,天然氣發(fā)電并入電網的過程也并不順利。
不過,隨著北京能源結構的調整,北京的用氣、用電價格調整還是相對平穩(wěn)的。這些年來,北京的居民用氣每立方米只漲了1元多/立方米,調整后也只有不到3元/立方米,但是在我國其他城市,部分用氣價格已高達4-5元/立方米。
北京最后一座大型燃煤電廠的關停只是改革進程中的一個縮影,而北京這樣一座超大型城市的能源結構調整勢必難以一蹴而就,包括天然氣價改、補貼政策改革都是相關部門必須要跨過的一道門檻。此前,因為天然氣生產成本較高,管道建設技術還有待提高,天然氣沿線浪費率較高,天然氣企業(yè)盈利狀況并不理想,為此,北京每年都會給京能集團等天然氣企業(yè)一定補貼。不過隨著建筑保暖效果越來越好,管道建設技術也在不斷提高,天然氣浪費率會逐步降低,經營成本正在不斷減少。然而,畢竟天然氣成本要比煤炭高得多,如何平衡這部分支出是未來政府面臨的一大問題。隨著補貼逐步取消,可能有更多的問題逐漸衍生出來。
現(xiàn)在,北京已經開始推行天然氣階梯價,居民可以安裝具備通訊功能的天然氣智能電表,但這類電表單個售價往往在上千元,但現(xiàn)在,天然氣公司、居民自己掏錢換表意愿不強,政策推行遭遇一定阻力。未來北京的居民用氣規(guī)模將越來越大,但目前階梯價格政策仍有待完善之處,尤其是階梯界限不明顯,調控作用難以充分顯現(xiàn)。
據北京統(tǒng)計年鑒公布的數(shù)據顯示,在2010-2015年間,北京的能源消費總量從6359.5萬噸標準煤漲至了6852.6萬噸標準煤,其中煤品消費的占比從29.6%下降至了13.7%,降幅達五成多,而天然氣消費所占比重卻一路從14.6%增至了29%,增幅也達到了一半左右。